绿色智能技术 建筑节能的“诺亚方舟” {

南宫28NG相信品牌力量

行业信息
绿色智能技术 建筑节能的“诺亚方舟”
来源: 时间:2012/06/15
    摘要:在5月31日召开的首届京交会中国国际都市智能化技术与服务大会绿色建筑分论坛上 ,有关专家结合我国形势提出了推进产城一体化生长思路 ,并指出了智能技术对生长产城一体化的重要性。
    在5月31日召开的首届京交会中国国际都市智能化技术与服务大会绿色建筑分论坛上 ,有关专家结合我国形势提出了推进产城一体化生长思路 ,并指出了智能技术对生长产城一体化的重要性。

    建筑高能耗倒逼绿色智能技术生长
  国家发改委都市和小城镇革新生长中心副主任邱爱军分析了我国的都市化进程。
  她指出 ,革新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飞速生长促进了都市化进程 ,在经历了自然增长阶段、剧烈颠簸阶段、停滞增长阶段和恢复性增长阶段之后 ,我国的都市化进入了快速生长阶段。1993年~2000年 ,都市化率的年均增速凌驾了1% ,2001年至今凌驾了1.3% ,去年的都市化率已经到达了51.3%.
  “未来几年 ,我国将有3亿人口转移到都市 ,这意味着到2025年 ,我国的都市化率将凌驾75%.”德国驻华使馆经济处副主任卜布体现 ,“这样巨大的变化带来了现代化的生长以及都市基础设施的革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都市化进程也带来了非常高的成本 ,在很洪流平上影响了平衡经济的生长。”
  但是 ,随着都市化法式的加快 ,都市建筑物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建筑能耗在整个能耗中占据了很大一部门。
  据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安晓杰介绍 ,全球的建筑能源消耗占了总能源消耗的41% ,其次是工业和交通运输。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 ,建筑用电带来的间接排放加上建筑使用初期能源所带来的直接排放共占21%左右 ,仅次于工业排放。在一栋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成本中 ,约有40%的成本与能源有关 ,其中主要是建筑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能源消耗。而且 ,人类有90%的时间是在建筑中渡过的 ,因此 ,设计绿色、智能建筑以提高建筑的能效水平势在必行。

  绿色智能技术生长促进产城一体化
  前不久 ,住建部和财政部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生长的实施意见》中提出 ,到2015年 ,力争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到2020年 ,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凌驾30% ,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到达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
  对于如何推进我国智能都市和绿色建筑的生长 ,贵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副主任李金兵体现 ,我国的都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生态维护滞后又影响了工业与都市的可连续生长 ,因此要推进产城一体化。
  李金兵说 ,所谓产城一体化 ,就是将区域的工业功效、都市功效和生态功效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个绿色实际上就是生态约束 ,是绿色智能技术促进高新区产城一体化的生长思想 ,绿色智能技术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新工业与服务的生长偏向。”
  他认为 ,智能都市和绿色建筑是未来的生长偏向 ,未来最前沿的实用性技术是应该关注的重点 ,好比都市3S系统、移动互联网、灵境技术等等。
  据了解 ,目前国内已建成了88个高新区 ,这些高新区通过绿色智能技术 ,将高新工业功效、都市功效、生态功效有机地融为一体 ,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中关村高新区等都已做到了产城一体化。
  此外 ,他还指出 ,绿色智能技术的生长体现了产城一体化的生态要求与约束 ,有利于促进产城一体化的可连续生长。

  建筑一体化系统将成未来趋势
  从上世纪80年代起 ,与建筑相关的科学技术开始蓬勃生长 ,楼宇自控、火灾监测、门禁系统等为其时的建筑增添了活力 ,但诸多系统都是独立运行的 ,缺乏整体性。
  作为全球楼宇自控领先企业的西门子楼宇科技集团 ,在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方面已有所突破。
  安晓杰指出 ,对于建筑来说 ,能耗的70%来自于暖通和照明。如果安装普通的楼宇系统 ,便可实现20%的节能效果。在此基础上 ,如果能适当应用目前的节能产物、技术和措施 ,不停优化运营 ,及时维护 ,楼宇的能耗水平将可能进一步降低。目前 ,西门子用大量的实践证明 ,通过接纳楼宇自控系统 ,医院、办公楼、商场等差异类型的建筑都节省了热能和电能。
  对于普通的楼宇系统来说 ,通风、供热、空调、照明、消防、安防等系统运行相对独立 ,西门子可通过楼宇解决方案 ,提供集成平台 ,整合相关系统。通过对太阳能、风能、储能、蓄能和智能电网的研究 ,西门子将种种技术结合在一起 ,使未来的楼宇越发绿色、智能和环保 ,实现零排放。
  “未来的趋势将是一个各自独立的建筑转酿成建筑之间的相互融合 ,同时与智能电网、物联网相互呼应的一体化系统。”安晓杰展望。
  据悉 ,西门子在2011年落成投用的上海认证中心已经通过了LEED金奖认证 ,而西门子北京中心预计每年的节电量将凌驾300万千瓦时。

网站地图